出外旅遊的好處是讓你把日常瑣事暫且放下,放鬆身心,或盡情探索新風景和新事物。然而,乘搭長途飛機抵埗後,最初幾天的時差反應容易令人感到勞累,無精打采。若能盡快適應身處的新時區,你便可盡享輕鬆愉快的假期。
國泰航空的集團安全(疲勞風險管理系統)經理Nina McGrath表示,規律的睡眠時間和選擇何時進食都有助克服時差帶來的不適反應,更分享盡快適應新時區的貼士。
Credit: Michael Prince/Fuse/Getty Images
時差是指我們的生理時鐘與當地時間不同步,因而引發一連串反應。常見的症狀包括晚上難以入睡、白天昏昏欲睡、警覺性下降、胃口欠佳、消化不良、頭痛、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情緒低落。
航空界有句話說「向西邊飛最好」,皆因向東邊飛會較難適應時差。當你的旅程是朝向西面飛行,你每天平均會有一個半小時適應時差;但若然是向東邊飛,你每天平均便只有一個小時作出自我調節。
Credit: mikekwok/Getty Images
無論是商務旅遊還是休閒旅遊,你都會希望日間能夠在目的地精神奕奕。如乘客前往目的地時須橫跨多個時區,我們的生理時鐘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時差,每天只能自我調節約60-90分鐘的差異。舉例來說,從香港飛往紐約的旅程,可能需要8至12天才能完全適應12小時的時差。
市面有幾款應用程式會根據你的旅行日程,針對何時進食、就寢、攝取咖啡因,以及吸收或避免接觸光線等提供貼身的建議。然而,如在出發前你仍然忙過不停,你可能難以跟隨指引行事。
不妨考慮實行較易達成的目標,包括啟程前讓身心獲得充分休息,並在旅程前幾天將就寢時間按目的地時區調早或調慢一小時,以接近當地時間。這方法有助你提早開始適應時差。
Credit: Oscar Wong/Getty Images
你要讓自己的生理時鐘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陽光就是向身體報時的最有效方法。盡量多曬太陽,讓身體更準確掌握當地時間。日間接觸多一點陽光,日落後則避免強光,只在用餐時間進食,盡 量待到晚上才就寢,便可將你的生理時鐘調節到更接近當地時間。如果你在早上到達目的地,不妨安排在下午2時至6時之間小睡一會,讓你接下來都能提起精神,但要注意小睡的時間應維持在90至120分鐘之間,才可確保你到了晚上也可入睡。
接下來幾天,可選擇另一種更合適的「咖啡小睡」方式,即是咖啡加睡眠的組合,好處比單純小睡一會或喝咖啡還要多。你只需上床前先喝杯咖啡,然後設定鬧鐘,確保睡眠時間在30分鐘之內。大約20分鐘後,咖啡因應該會令你醒過來,因為咖啡因和睡眠一起發揮作用,即時為你提神醒腦。
緊記在就寢前數小時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因為這樣會刺激身體分泌腎上腺素,令人更難入睡。散步、伸展運動或練習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身體為入睡做好準備。
Credit: MTStock Studio/Getty Images
無論你身處任何時區,首要注意良好的睡眠衞生。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將室內調節至最舒適的光線、聲浪及溫度,讓自己感到最舒服。避免於午後或晚間攝取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它們可能會令你無法入眠或降低睡眠質素。
你亦應避免在晚上使用會發出藍光的電子產品,因為藍光會刺激大腦誤以為當下是白天而要保持清醒,同時抑制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分泌。其中一個喚起睡意的方法,是在日落至日出之間的時段開啟電子產品上的藍光過濾模式。
Credit: MTStock Studio/Getty Images
大腦處於活躍狀態亦會令你難以進入夢鄉。不妨透過簡單又傳統的數綿羊方法消耗腦力,或許有助你更快入眠。確保數綿羊時不會令你過度興奮,簡單來說,就是做些分散注意力的事,讓大腦停止計算還有多少時間便要起床。
其他對策還有看書、收聽有聲書或播客節目,或者進行冥想。Sleep with Me 和Game of Drones 等播客節目有助你安然入睡,其他冥想應用程式如Calm的助眠故事 或Headspace的助眠播客節目 ,就寢時收聽,亦有助你產生睡意。
假使你在15至20分鐘之內仍然無法入睡,另外找一處光線較暗的房間,在那裡進行放鬆身心的活動。當你有睡意時才返回臥室,有需要時就不斷重複這個方法,幫助自己進入睡眠狀態。
本文原刊於2020年4月,及於2024年9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