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學家 陳穎昭博士表示︰「搭機時感到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焦慮不一定是情緒失調,有時只是一種感受,就像電影《玩轉腦朋友》裡面描述的快樂和悲傷。」
陳博士解釋飛行恐懼可能由很多因素引起。
她表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這可能源於人喜歡掌控事物。當我們自己駕駛時可能感覺如常,但是乘搭飛機時,無論是飛機本身、天氣抑或延誤,我們都無從掌握。」
「情境因素亦有影響,例如曾經發生過的不良體驗,不一定是親身經歷,也可能是朋友講述的故事或新聞報道。這些通常負面故事,往往會扭曲了我們對飛行的觀感。」
而且出發前還要處理一堆繁瑣雜事,包括預訂行程以至收拾行李,讓你很難登機後立即從警覺狀態轉換成放鬆狀態。
陳博士表示︰「乘搭飛機之前數天、數星期,甚至數個月,人們開 始擔心各種未知情況,如『我會不會趕不上飛機』或『轉機會不會等很久』等事項。」
這麽一來,即使知道是時候放鬆享受旅程,但大腦和身體卻難以調整過來。
陳博士解釋︰「如果焦慮程度輕微,你只是擔心『今天的天氣可能不太好』而已,大概很容易說服自己放下憂慮。你可以提醒自己機師能在各種天氣狀況下飛行。我們稱這種情況是認知重構。」
她續道︰「然而,如果你的焦慮程度急劇上升,就無法說服自己『我不該感到焦慮』。這時你的腦海充斥著負面想法,可能導致呼吸急促、心悸、肌肉緊繃、頭痛、甚至噁心等。」
這些因焦慮而觸發的大腦及身體反應,令你難以愉快地展開假期。幸好以下方法能有效舒緩症狀。
陳博士表示︰「我總是跟我的客人說,要做自己的『PAL』(朋友)。」這個簡單易記的首字母縮略詞代表三個減輕焦慮的步驟。
P:停一停並聚焦當下(pause and be present)
陳博士表示︰「聚焦當下能阻止我們對過去鑽牛角尖或對未來產生悲觀想像,讓腦海騰出一點空間。」
「呼吸練習有助我們聚焦當下。有些人認為盒式呼吸法大有幫助︰吸氣4秒,屏氣4秒,呼氣4秒,屏氣4秒,然後重複。」
「另外你也可以將注意力放在五感,同樣有助穩定情緒。說出五樣看到的東西、四樣聽到的東西、三樣聞到的東西、兩樣摸到的東西和一樣嚐到的東西。」
A:承認和覺察(acknowledge and be aware)
陳博士解釋︰「你越嘗試逃避一種感受就越難擺脫它。相反地,逐一講出你的感受,例如『我感到害怕,但又興奮,也覺得無聊。』承認這些感受,並覺察身體的反應。」
她補充︰「你不一定要喜歡自己的每一種感受,但可以坦然面對。」
L:聆聽身心所需(listen for self-care)
陳博士說︰「那麽我們如何幫助自己?方法是找些舒緩身心的事情,可以是靜觀呼吸或聽音樂。有些客人說他們喜歡看喜劇,有些喜歡畫畫,所以他們會隨身攜帶素描簿。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發揮創意。」
她補充道︰「這種做法叫正向轉移注意力。這並不表示我們忽略自身感受,因為我們在上個步驟已經承認這些感受。」
除了心理練習,在登機前和飛行途中亦可利用一些實際方式為自己減壓。
自覺已備妥一切所需的旅行裝備,將有助消除令你忐忑不安的憂慮。間隔分明的旅行背包 可將隨身物品分類收納,方便拿取,減少遺漏的可能性。陳博士亦建議準備一個「健康工具包」,她說︰「你可以準備一張清單,列出在機上感到焦慮時要做的事,並帶同一些能幫助舒壓的物品。」
缺水可能導致頭痛或噁心,因此經驗法則是每小時喝一杯水。自備可重用水樽 有助你達到目標,我們的機艙服務員很樂意為你加水。
與朋友或伴侶出遊不僅能和對方一起享受旅程,亦能互相支持。陳博士說:「如果你有同行旅伴,盡量事先讓對方知道你的需要。向他們解釋,勸你『保持冷靜』或安慰你『別擔心』都於事無補,你只需要對方陪伴在側,或陪你看一齣有趣的電影。」
陳博士分享她的終極至理名言︰別讓焦慮阻礙我們享受意義非凡的體驗。
她說︰「反思一下自己乘搭航班的原因亦有所幫助。你的目的是否探望家人,度過愉快時光?當你知道孰輕孰重,便能告訴自己︰『我不在乎是否焦慮,這並不能阻止我達成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