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農曆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標誌著八月十五日月圓之夜。亞洲國家如中國、南韓、日本、越南等地均會慶祝此古老的豐收慶典,親友們會聚在一起慶祝。
今年的中秋節為10月6日,各地更有別具特色的習俗與慶典活動,讓我們來探索這場跨文化的秋夜盛宴。從掛燈籠、做月餅到舉辦音樂會和賞月,這個富有象徵意義的節日跨越了地理和文化界限。
Credit: Hong Kong Tourism Board
Credit: Hong Kong Tourism Board
大坑舞火龍已有逾百年歷史,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中秋慶典之一,更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舞火龍每逢農曆8月14日、15日及16連續三個晚上在大坑舉行,屆時300位健兒舞動著插滿過萬支香、長67米的巨龍,遊走於大街小巷。
由小朋友組成、相對較安全的LED小火龍同樣氣勢不凡,為遊行增添可愛特色。盛會同場加雜技、街頭表演等,尾聲時會向眾人派發長壽香,慶祝中秋並祝願各人平安健康。
Credit: Jong heung lee/Getty Images
Credit RUNSTUDIO/Getty Images
按韓國傳統,中秋會拜祭租先及慶祝秋收,許多人也會從首爾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呈半月形的松餅是他們在過節時必吃的傳統小食,外皮以糯米製成,內餡為芝麻、栗子泥或豆茸,放在松葉上蒸煮,帶有淡淡松香。
說到中秋節慶,不可不提「強羌水越來」習俗。婦女們身穿鮮豔的傳統韓服,載歌載舞以祈求豐收。如今已成為韓國中秋的重要慶典之一,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Credit: imagenavi/Getty Images
中秋節在日本稱為「月見」或「十五夜」,並以糯米製成的月見糰子作為應節食品。家家戶戶也會懸掛被視有驅邪避凶作用的芒草,象徵豐收之意。月見節時分,不少神社會舉行觀月祭。位於京都逾2,000年歷史的下鴨神社,以名月管絃祭慶中秋。參加者一邊欣賞雅樂演奏及舞樂表演,一邊觀賞皎潔明月。
Credit: VCG/Getty Images
Credit: MR WUTTISAK PROMCHOO/Getty images
Credit: NurPhoto/Getty Images
Credit: VW Pics/Getty Images
Credit: Linh Pham/Getty Images
越南中秋節稱為「Tet Trung Thu」,也被視為是兒童節,原因是以前越南的農民,稻米收穫的季節沒空陪伴小孩,秋收過後,中秋節正好可一家團聚共享天倫樂。民眾也會趁中秋節紀念「阿貴奔月」的民間故事,相傳能以榕樹治病的阿貴,某天被越生越高的榕樹送到月亮之上,鄉里們在月圓之夜為他點明燈,助其引路返回人間。節慶期間,河內的小朋友會拿著以竹及紅色玻璃紙製成的五星形燈籠,在街上歡度佳節,其造型與越南國旗上的星形圖案如出一轍,令中秋節更添濃厚的在地文化色彩。
Credit: Satoshi Takahashi/Getty Images
Credit: marie martin/Getty Images
Credit: Godong/Getty Images
每年11月舉國歡騰的送水節(Bon Om Touk),為柬埔寨國民慶祝雨季結束及秋收的重要節日。盛事為期三天,除了放花燈、水燈、音樂會等豐富節目,重頭戲是在洞里薩河舉行的龍舟比賽,寓意送走雨水,來年五穀豐收。節慶更會舉行祭月儀式Sampeah Preah Khae,當地人會在家中準備高棉椰子糕、水果、鮮花等來敬月,祈求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