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大如教堂的空間裡,多條大柱子都髹上黑、黃二色的條紋,作用是提醒鏟車司機注意。這時強勁的節拍在這個空間裡迴盪,大柱子的四周,擠滿身穿紮染T恤的青少年,隨著節拍亢奮地手舞足蹈,有些人動作僵硬怪誕,有些則瘋狂地轉圈,狂歡的人群擠得水洩不通,柱子上顏色醒目的條紋都被他們掩蓋掉。
這是1988年曼徹斯特夜店Hacienda的情景。當時,一隊名為The Stone Roses的樂隊即將推出首張專輯。隨後幾年,合法和非法藥物陸續催生出糅合電子和迷幻音樂的「Madchester」(瘋徹斯特)現象,令新一波文化、工業、音樂和時尚變革在曼徹斯特而非倫敦展開,成為英國社會史上其中一個別開生面的時代。
從發黃褪色的舊報紙和學術期刊裡,可以找到更多由曼城獨領風騷的歷史時刻。18世紀末,工業革命在位於蘭開夏郡邊端的曼徹斯特發軔,部分思想家深信曼城就是未來的典範:它以工業和辛勤工作為基礎,造就一個更平等的社會,與階級分明而勢利的倫敦分庭抗禮。曼徹斯特不但是一個地名,更成為令建制惶恐不安的另類意識形態,直至今天仍未改變。
具有革命精神的人對曼徹斯特情有獨鍾;畢竟,《共產黨宣言》的共同作者恩格斯於1840年代是這個城市的居民。1960至1970年代,一群外來者認為曼城就是塑造他們的未來創作路向的完美地點。1966年,Bob Dylan於市內的Free Trade Hall會堂表演時改走電音路線,令傳統民謠樂迷對其轉投電子結他懷抱而大感不滿,喝倒采之聲不絕。
1996年後,Free Trade Hall會堂不再用作音樂表演場地。我與當地音樂史學家CP Lee在這幢建築物外見面時,他對我說:「曼徹斯特經常下雨。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種講法有點匪夷所思,但天氣的確是令曼徹斯特的音樂和藝術特別發達的重要原因。下雨意味著許多極富才華的人會留在室內,在工作室、睡房或倉庫裡埋首創作。這個城市似乎非常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創造魔法。」
這話令我略有壓迫感。曼徹斯特人向來以坦率直接、對愚蠢行為不留情面著稱;而曼市仍然教人聯想起發出吵耳噪音的紡織廠,以及維多利亞時代排屋林立、滿地濕滑雨水的街道。
某個陽光斑駁的午後,我漫步走過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設計的Trinity Footbridge行人橋。厚厚的雲層掠過地平線,橋身白色的吊索在艾威爾河上閃閃發光,看上去有如豎琴弦線。曼城到處散發清新的朝氣,對這一代的當地人而言,曼徹斯特昔日的形象就跟倫敦男人仍普遍戴圓頂硬禮帽的年代一樣,已經遙不可及。而「真正」代表曼徹斯特的曼徹斯特城足球隊,曾在聯賽的下游苦苦掙扎的往事,亦終將被遺忘。球隊現時星光熠熠,在領隊PepGuardiola領軍下發揮高超水準,朝著英超錦標穩步邁進。
曼徹斯特手工藝及設計中心位於市內創意澎湃的NorthernQuarter區,該幢建築物於19世紀時曾為魚市場,現時則是數十家藝術工作室的所在地,出售珠寶、拼貼畫、手工藝品和畫作。27歲的Chloe Travis是當地的導遊,她在設計中心裡閒逛時表示:「長久以來,曼徹斯特人對外來人都有強烈的戒心,不甚樂意接受外地人的批評,現時本地人的自信心正處於巔峰。我自出生起就住在這裡,而我從未曾像現在這樣,對這個城市感到如此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