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社交媒體所賜,如今似乎人人都能成為設計專家。稍為留意一下,你會發現#interiordesign (室內設計)、#interiors(室內裝潢) 和#architecture (建築) 等社交標籤的數量達數千萬之多。美輪美奐的設計愈來愈受重視,但優質服務、地段和頂級設施也同樣重要。現時酒店選擇已多得令人眼花繚亂,還有6,000多間酒店正在全球各地興建,在此情況下,如何設計一間脫穎而出,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酒店?
我們找來業界翹楚,包括Bill Bensley 、傅厚民 和Joyce Wang 這三位聲名卓著的酒店設計師,分享由現在至未來,能令旅客為之心動的酒店設計之道。可以確定的是:最好的酒店,不論是宏偉還是精緻,極簡或奢華,都不僅是用膳和就寢之地,而是能夠令人萌生渴望親身體驗的念頭,進而產生情感的連結。

Credit: James MacDonald

憑藉出色的行銷策略,瑰麗酒店 以「A Sense of Place」作為品牌理念,道破了所有優秀酒店致力實現的目標。Bensley表示:「酒店除了擁有優異的地理位置,對自然和環境保持敏度感也是至關重要。酒店設計最困難之處不在於建築本身,而是找到一個地方的獨特本質,並將其轉化為待客之道。」
對於即將在印度里希凱什恆河畔開業的奧貝羅伊酒店,他計劃深入了解目的地:「我會去參觀佛寺僧院,然後在速寫本畫下一切激發靈感的事物。
傅則認為:「絕對有必要花點時間去充分了解酒店所在地點;並與酒店持有人密切合作和溝通,從而了解他們對當地的願景亦同樣重要。」他指出,可透過抽象方法或巧思展現當地的民間風俗,無需照本宣科或一成不變。
Wang表示她會與當地匠人連線:「我和製造商及工匠合作, 委託他們製作能夠與當地社區產生獨特連結的藝術品、物品和材料。策劃與當地有關的藝術項目,能帶給住客更豐富的體驗,並加深對當地的理解。」

Credit: Georg Roske

Credit: Georg Roske

Credit: Georg Roske
他們三人不約而同表示絕不跟從潮流。Bensley表示,向他垂詢流行趨勢是「問錯了人」;而傅則指出,酒店是可能歷時十年才竣工的長期項目,試圖猜測潮流可能徒勞無功。
更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風格和觀點。對Bensley來說,他的風格「在這40年來已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從一名在峇里島設計花園的景觀設計師,搖身一變為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全方位的酒店經營者,最近更晉升為藝術家,令他有感而發:「我已改變了對一切事物的看法。」
酒店與其追逐潮流,不如預測旅行者所需。因為現在的旅行者對設計和旅行更有要求,這可能包括提供過濾水而非樽裝水、設於床邊的充電點、優質的空調系統,以及從一開始就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

Credit: Michael Weber Photography


Credit: Kensington Leverne
社交媒體或許改變了酒店的設計領域,但只創造一個適合拍照打卡的酒店是不夠的。Wang說:「僅僅為了讓人發出『嘩!』的讚嘆而設計,卻不在住客體驗方面下功夫的酒店,肯定很快就會在外觀更美麗的後起之秀競爭下相形失色,頓時顯得過時、失去魅力。」此外,考慮營運需求並使用商業耐用材料和飾面也非常重要。
傅深表同感,他說:「我們堅持講究細節,但與此同時,設計亦必須堅固耐用,因為日復一日地不斷使用會造成嚴重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