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有歌劇院,倫敦有皇家阿爾拔堂,紐約有卡內基音樂廳和林肯中心。
至於香港,則有文化中心,一座位於尖沙咀海傍的建築,外形有如供人玩滑板的坡道,而且沒有窗戶。不過外表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內涵:這個城市的主要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就在裡面。
然而,回首當年,香港管弦樂團成立之初,就像文化中心的建築輪廓,歷經起伏。
在音樂界地位有如《牛津字典》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內,香港條目有這樣的記載:「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將風琴管熔掉作軍事用途,很多熱愛音樂的人被關進集中營;他們在營內籌劃,希望戰後能組織一個有西方及華人成員的交響樂團。」

Credit: View Pictures / Getty Images
戰後終於出現了一個 業餘的交響樂團,名為中英管弦樂團,擔任指揮的是一位醫生。根據曾於香港管弦樂團擔任藝術策劃總監六年、最近轉職悉尼交響樂團的韋雲暉所說,當年電台很少播放古典音樂,而樂團亦缺乏演出的場地。
直到1962年香港大會堂開幕後,情況才有所改變。由於大會堂具有社區文化中心的功能,樂團於是有了新的演出場地。到了1974年,樂團改名香港管弦樂團,並且成為職業樂團。數年後香港中樂團亦隨之成立,而文化中心則在1989年落成。
到了20世紀末,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整個城市變得富裕,而藝術和文化事業亦同時蓬勃發展。韋雲暉說:「香港擁有一個資源充足的專業交響樂團是意料中事。」
多間大學推出了學位音樂課程,而1980年代中期香港演藝學院更設立了全面而完善的音樂學院。

Credit: View Pictures / Getty Imges
我於2012年來香港時,剛好也是活力十足的指揮梵志登走馬上任,擔任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時候。港樂對他的表現深感滿意,因此與他續約,讓他繼續領導樂團至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