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消費科技就是手中的智能電話,主要由Apple及三星兩大生產商製造。周末經過城中的Apple商店,你就會見識到香港人對最新科技有多沉迷。
其實這並非什麼新鮮事,香港向來就是消費科技的同義詞,可與日本、南韓及台灣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想1960年代,在大量的原子粒收音機、電鬚刨、電動玩具和其他廉價的小型產品身上,均可找到「香港製造」的標籤。可是,今天電子製造業,尤其是大量生產的消費品,在香港已經式微,無復往日盛況。
踏入1980年代,由於珠三角的地租及工人薪金比香港便宜,各類型的工廠紛紛遷往中國內地,香港工業自此北移。
但是香港的電子業卻從未消聲匿跡,現在雖轉型成電子產品貿易樞紐,卻仍然保持廣泛的業務範疇。電子產品是香港本地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而本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更屬規模冠絕亞洲。此外,還有一個經常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一帶出售的流動電話,每10部就有兩部是經尖沙咀的重慶大廈轉售出去的。
香港同時也有個新興的電子初創企業文化,城中湧現不少共用工作間、創業培育中心、科技培訓計劃及科技中心;位於新界的香港科技園就是個好例子,園內有500家科技公司。
香港現在更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金融科技中心,以及愈來愈興旺的物聯網技術集中地。 至於電子業於何時及如何輸入香港,無論是香港還是海外的新生代,現在都對這個故事不太清楚了。
香港的製造業始於19世紀,最早期的工廠生產的商品是火柴和紙張之類。到了20世紀初,小型的金屬及電子產品製造商開始出現。一些簡單的香港製造產品,例如以人造橡膠(後來是塑膠)製造的插頭,開始在全球各地一些專門出售廉宜物品的店舖內出現。
1959年初,首間真正的電子工廠在香港設立,生產原子粒收音機。原子粒收音機剛於四年前在美國發明,並已在日本大量生產。
以電池操作的手提原子粒收音機是當年最潮最型格的新科技,也是香港電子製造業全盛時期的重要支柱。後來香港更出產電子零件和電路板等相關物品,還有非電子的配件,如收音機櫃、機殼、按鈕、底盤之類,雖然不及原子粒收音機般奪目,但同樣為香港賺來豐厚的利潤。
香港首間製造收音機的工廠由本地工業家胡孝清創立,承包日本品牌Sony的製造合約,每月生產4,000部收音機。到了1962年,胡先生創立了香港首個自家製造的收音機品牌,名叫「環球」。
起初大部分環球的收音機都是出口往英國去,後來還加上美國。 1960年香港有三家收音機工廠,1961年增至12家,到了1962年5月更增至14家。這個日見蓬勃的製造行業主要在小型住宅單位內進行,只需幾名工人,每天就可以裝配數以百計的收音機。這些工人以前大多從事刺繡與雕塑工藝行業,練就一雙靈活的巧手,有利製造收音機。
香港製造的收音機價格遠比日本廉宜,令日本停止向香港出口零件。可惜為時已晚,到了1960年代初,香港已經使用香港製造的零件來裝配香港製造的收音機了。 原子粒收音機到了1970年代已成明日黃花,但是電腦記憶體、個人電腦、電視、錄影機、電子手錶及電子遊戲機等陸續流行起來,成就了香港電子製造業的黃金時代。
隨著時光飛逝,跨過邊境,當年的深圳亦逐漸由漁村變身成世界電子製造業中心。 不過到了那個時候,香港亦已邁步向前,朝著全新的方向發展。
主頁橫幅圖片:Stephen Lo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