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生的藝術家趙綺婷 喜歡繪畫本港的城市建築,就像向觀賞者傳話。她說:「就如我採訪了這幢大樓,然後告訴觀看者(大樓)箇中的歷史,以及它的特色和個性。」
她在1996年出生,是千禧世代藝術家中的年輕力量,見證了香港的急速發展,成長於互聯網和大規模數碼化出現前後的時期。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探究香港的建築景觀,同時也深入叩問自己的身份。她指出:「通常是透過畫作或實地寫生、表演和雕塑等形式探索。」
Credit: Mike Pickles
Credit: Mike Pickles
趙綺婷的母親昔日是畫家,因此她自小已與藝術結緣,孩提時代已經開始塗鴉。她說:「自此以後,我便與畫筆形影不離。」
她其後於香港大學修讀藝術史及社會科學,期間展開城市寫生計劃,遊走香港18區作戶外繪畫,並以該區的舊建築和基層城市風景為主題。
Credit: Mike Pickles
國泰航空的空中畫廊系列揀選了她的兩幅畫作,將於我們的波音777-300ER型號客機商務艙展出。
她說:「兩張作品分別是《水路兼程》和《港大.聖約翰》,正是本人自我尋找藝術語言過程的印記。」
《水路兼程》採用空中鳥瞰的角度,以兼備東西方色彩的水彩和塑膠彩繪畫,正好代表她融合的藝術語言,可說是創作上的里程碑。《港大.聖約翰》則以她的母校香港大學和聖約翰學院為題,當中的獨特建築拼湊出不同「板塊」,仿如世界地圖般連結分佈。
她闡釋:「兩幀作品都表達了我的希望,如何可以隨意飛躍,匯聚世界。」
趙綺婷指水彩是她的藝術「母語」,因為當初投身繪畫時,首先是以水彩作為顏料。「水彩象徵我生於斯的東方文化,(涉及)中國的繪畫方法、思維和構圖,例如其流動性和留白的技巧。」
Credit: Mike Pickles
Credit: Mike Pickles
儘管挑戰性十足,她樂於鑽研把水彩和塑膠彩共融成為簡潔的視覺語言時,所需要的強度和流動速度,就像能操雙語的人嘗試同時掌握兩種語言的感覺。「我以水彩繪畫時,就像在說廣東話或中文,感到順理成章。我也慶幸有機會探索和把我的(視覺)語言擴展至塑膠彩。」
趙綺婷的《水路兼程》展現了她植根香港的藝術家視野。她闡述:「我就像找到介乎東西之間的切入點,(堅守)我的根源,同時探索新方向。我很高興可以把自己的東方特色轉化為更普及的事物。」
她的作品帶有濃厚的香港色彩,在表面的主題和更內在的潛意識中都表露無遺。她解釋:「我居於一個國際城市,日常慣於充當文化傳譯者,每天向外國人揀選和詮釋(部分)中國文化,相反亦然,令我相當興奮。」
她汲取了現代中國藝術史和水墨的精髓,配合自己擅長的抽象技巧,致力創出未來的共通語言,讓觀賞者不會出現錯誤解讀。她很仰慕被譽為現代中國繪畫先師的吳冠中,他提出的「風箏不斷線」藝術理論—在抽象和保留現實生活的連繫中取得平衡,對她的技藝大有啟發。反之而言,如果過分流於抽象,便會失去真實的情感。
Credit: Mike Pickles
無論趙綺婷之後會嘗試哪一種繪畫模式或媒介,都會奉與人的溝通連繫為金科玉律。她說:「連結絕對是我未來繼續發展的大方向。無論你的藝術意念飛得多高多遠,也要保留手中的線,把它拉回來,並且堅定地立足於現實生活。」
「我希望旅客在飛機看到我的作品時,會令他們有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