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edit: Elvis Chung

Credit: Elvis Chung

Credit: Elvis Chung
源於1880年的大坑舞火龍,植根於港島北部的大坑社區。「很多大坑人自出娘胎便已接觸舞火龍。」土生土長的張說。
以往的舞火龍,基本上只有大坑人才可參與,如今則由當年的驅瘟疫儀式,成為深受民眾歡迎的地區文化活動,更是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初中秋慶典中的重頭戲。「舞火龍在我小時候意味著過節,要回家跟親友聚舊,感受大坑的人情味。」思聰憶述。
2011年,舞火龍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以表彰其傳承至今的民間元素。製作火龍的步驟和物料都是根據傳統,以粗麻繩及藤枝作為龍身骨架,再紮上珍珠草。張指唯一的變化是龍眼,最早期用芋頭,之後是兩支舊式大電筒,現在則改良為使用LED燈,龍眼變得更炯炯有神。「在保留傳統上作出些微改變,未為不可。」為舞火龍服務了約40年的張補充。
整個慶典由前期準備、紮龍、訓練等,前後大概要兩個月時間,雖然各人均有正職,卻樂意義務來出一分力。其中最困難的,是要舞起重48公斤的龍頭。這工夫講求體力,同時也要一眼關七。對龍頭總組長浩傑來說,拗柴、被香插眼已屬家常便飯,最嚴重一次,試過某年第一日表演即意外折斷手骨,但為了表演繼續順利進行,之後兩日還是頂硬上。「對舞火龍有種情意結,而大家的凝聚力,也是令我留下來的原因。」浩傑補充。

Credit: Elvis Chung

Credit: Elvis Chung
一個傳統是否能持續下去,要看年輕人是否願意繼承上一代。大坑舞火龍同樣遇過青黃不接的時代,因此,張把已故總指揮陳德輝的話銘記於心,決心將舞火龍傳承下來。
上世紀80、90年代,舞火龍的多數是地位崇高的老師傅,階級觀念相對較重,只有資歷深的才可擔當重要崗位。然而在張領軍下,團隊近年愈來愈多新力軍。「即使經驗較淺,但如果能力勝任而又充滿熱血,心中有那團火,我都歡迎他嘗試,不會抹殺每個人的才能及熱情。」張說道。
為培育下一代,他在2019年成立火龍隊少年團,成軍至今人數已超過100人。張又在不同學校開設工作坊及講座。在舞大龍前,學生們可先以小龍小試牛刀,而LED小火龍現已成為大坑舞火龍的第二主打節目。
「要成功做到傳承,就要從教育入手。」張說。「小朋友玩得開心,自然培養出歸屬感,我自己也很有滿足感。」
除了鼓勵新一代加入,每年的中秋舞火龍,張都會引入一點新元素。過往便曾邀請不同單位參與表演,擴大表演陣容,也令節慶更多元化,營造大型嘉年華一樣的氣氛。「我有個心願,希望這條龍能夠衝出香港,在外地表演,讓更多人現場看一次我們的實力。」張說。
今年大坑舞火龍於10月5至7號一連三日舉行。大約下午6時許,火龍會在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7時左右在安庶庇街插香後起龍,巡遊路線途徑浣紗街、新村街、施弼街、京街、書館街等。另外,薄扶林村也有舞火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