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升級您的網頁瀏覽器 你正在使用我們不支援的瀏覽器。如要享受最佳網站使用體驗,我們建議你升級至更新版本的瀏覽器—請參閱我們的 支援瀏覽器清單
  • 登入/登記環宇一家
    請升級您的網頁瀏覽器 你正在使用我們不支援的瀏覽器。如要享受最佳網站使用體驗,我們建議你升級至更新版本的瀏覽器—請參閱我們的 支援瀏覽器清單
    國泰航空

    傳承香港傳統舞火龍

    中秋傳統舞火龍,在新世代帶領下發酵成長
    From left: Jack Wong, Almon Cheung and Angus Wong, with the hefty fire dragon head
    Credit: Elvis Chung
    發掘最佳票價飛往
    中國內地

    秋日的香港,溫暖宜人,暮色降臨後,大坑這夜人頭湧湧,燈火處處。總指揮在蓮花宮前,以客家話一聲令下,簪花掛紅、火龍開光。鑼鼓隨即響起,數百雙手舉著插滿長壽香的巨龍在大街上舞動。 

    火龍全長67米,相等於約5架雙層巴士之長度,需要300多位健兒揮舞。三位靈魂人物總指揮張國豪、龍頭總組長黃浩傑及龍尾總組長黃思聰,分別為隊伍打點一切。即使大汗淋漓,各人仍是在鼎盛香火下聲勢浩蕩地向前衝,舞出「起結龍團」、「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等氣勢招式。尾聲時,隊伍向眾人派發12,000支香,慶祝中秋,並祝願大家平安健康。 

    outside the Tai Hang Fire Dragon Heritage Centre, a white, colonial-era building with “1949” written on the outside.

    Credit: Elvis Chung

    At the Tai Hang Residents’ Welfare Association, a plaque on a purple silk cloth marks the fire dragon dance’s status as a pie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redit: Elvis Chung

    a gallery of colourful photos commemorates past dances

    Credit: Elvis Chung

    由本土到國家級 

    源於1880年的大坑舞火龍,植根於港島北部的大坑社區。「很多大坑人自出娘胎便已接觸舞火龍。」土生土長的張說。 

    以往的舞火龍,基本上只有大坑人才可參與,如今則由當年的驅瘟疫儀式,成為深受民眾歡迎的地區文化活動,更是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初中秋慶典中的重頭戲。「舞火龍在我小時候意味著過節,要回家跟親友聚舊,感受大坑的人情味。」思聰憶述。 

    2011年,舞火龍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以表彰其傳承至今的民間元素。製作火龍的步驟和物料都是根據傳統,以粗麻繩及藤枝作為龍身骨架,再紮上珍珠草。張指唯一的變化是龍眼,最早期用芋頭,之後是兩支舊式大電筒,現在則改良為使用LED燈,龍眼變得更炯炯有神。「在保留傳統上作出些微改變,未為不可。」為舞火龍服務了約40年的張補充。 

    整個慶典由前期準備、紮龍、訓練等,前後大概要兩個月時間,雖然各人均有正職,卻樂意義務來出一分力。其中最困難的,是要舞起重48公斤的龍頭。這工夫講求體力,同時也要一眼關七。對龍頭總組長浩傑來說,拗柴、被香插眼已屬家常便飯,最嚴重一次,試過某年第一日表演即意外折斷手骨,但為了表演繼續順利進行,之後兩日還是頂硬上。「對舞火龍有種情意結,而大家的凝聚力,也是令我留下來的原因。」浩傑補充。 

    performers in casual training clothes hold parts of the dragon aloft as they rehearse at a playground near Tai Hang ahead of Mid-Autumn Festival

    Credit: Elvis Chung

    performers in casual training clothes hold parts of the dragon aloft as they rehearse at a playground near Tai Hang ahead of Mid-Autumn Festival

    Credit: Elvis Chung

    「龍」的傳人 

    一個傳統是否能持續下去,要看年輕人是否願意繼承上一代。大坑舞火龍同樣遇過青黃不接的時代,因此,張把已故總指揮陳德輝的話銘記於心,決心將舞火龍傳承下來。 

    上世紀80、90年代,舞火龍的多數是地位崇高的老師傅,階級觀念相對較重,只有資歷深的才可擔當重要崗位。然而在張領軍下,團隊近年愈來愈多新力軍。「即使經驗較淺,但如果能力勝任而又充滿熱血,心中有那團火,我都歡迎他嘗試,不會抹殺每個人的才能及熱情。」張說道。 

    為培育下一代,他在2019年成立火龍隊少年團,成軍至今人數已超過100人。張又在不同學校開設工作坊及講座。在舞大龍前,學生們可先以小龍小試牛刀,而LED小火龍現已成為大坑舞火龍的第二主打節目。 

    「要成功做到傳承,就要從教育入手。」張說。「小朋友玩得開心,自然培養出歸屬感,我自己也很有滿足感。」 

    除了鼓勵新一代加入,每年的中秋舞火龍,張都會引入一點新元素。過往便曾邀請不同單位參與表演,擴大表演陣容,也令節慶更多元化,營造大型嘉年華一樣的氣氛。「我有個心願,希望這條龍能夠衝出香港,在外地表演,讓更多人現場看一次我們的實力。」張說。 

    今年大坑舞火龍於10月5至7號一連三日舉行。大約下午6時許,火龍會在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7時左右在安庶庇街插香後起龍,巡遊路線途徑浣紗街、新村街、施弼街、京街、書館街等。另外,薄扶林村也有舞火龍表演。 

    更多靈感

    香港旅遊資訊

    國家 / 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語言
    廣東話, 英語
    機場代碼
    HKG
    貨幣
    HKD
    時區
    GMT +08:00
    氣候
    亞熱帶濕潤氣候
    國家 / 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時區
    GMT +08:00
    貨幣
    HKD
    機場代碼
    HKG
    語言
    廣東話, 英語
    氣候
    亞熱帶濕潤氣候
    發掘最佳票價飛往
    香港特別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