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餐廳顧問公司Extrovert Marketing及美食網站Bangkok Foodies 的Samantha Proyrungtong說:「曼谷在亞洲餐飲界迅速崛起,提供傳統、高級美食到休閒精緻餐飲,以至特色小酒館、平價食肆和深受喜愛的街頭小吃,飲食選擇包羅 萬有,質素亦同樣令人刮目相看。」
去年11月公布的《泰國米芝蓮指南2025 》,集合了全城最精彩的餐飲勝地。由大廚Supaksorn Jongsiri掌舵、以泰南辛辣風味著稱的食府Sorn ,升級為泰國首家獲米芝蓮
三星殊榮的餐廳。這裡供應家庭風味菜餚,包括以青嫰山竹入饌的酸魚咖喱(gaeng som)、加入發酵魚內臟烹煮的辣咖喱魚雜湯(gaeng tai pla),以及蝦醬釀魷魚炒苦豆 (pad sataw)。
至於其他新入榜食府,包括將現代烹調手法融入地方泰菜的Coda 、加入泰國季節性概念並融合泰式、中式及西方烹飪元素的Goat ,以及由新加坡名廚Haikal Johari主理的Avant ,這間餐廳不僅氣氛親切,而且大廚擅於將亞洲料理風格應用於現代法式佳餚之中。
曼谷美食的演變當然不局限於米芝蓮星級餐廳,像以 休閒風格演繹創意美食的食肆,在城中便比比皆是。內行的美食達人對姊妹餐廳Charmgang 和Charmkrung 的泰式
時令窩心美食,尤其讚不 絕口。其他備受追捧的餐館還包括由泰裔美籍主廚Dylan Eitharong掌勺、將晚餐俱樂部改造成溫馨食肆的Haawm ,以及由主廚Amerigo Tito Sesti和Yoan Martin攜手打造的Electric Sheep ,後者專門以當地獨有食材,炮製具地中海風味的精巧菜餚。
作為古老的貿易文化交匯點,曼谷的美食歷經數個世紀的醞釀,吸收了來自中國、日本、印度、歐洲、中東,以至泰國多個各具特色省份的精髓,並將其注入自己的飲食文化之中。難怪泰國人對美食如此癡迷,並吸引各地廚師慕名而至,在此精進廚藝。2010年代中期,不少飲食先驅崛起,Nahm和Gaggan等餐館相繼嶄露頭角,贏得國際讚譽,為這座城市的餐飲業開創出令人振奮的新局面。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2017年首次面世的《泰國米芝蓮指南》,是泰國餐飲業升格的主要催化劑。
網站Bangkok Foodie的Proyrungtong表示:「這指南推動廚師不斷創新,為他們原本可能望而卻步的目標不斷奮鬥。」她卻指出這股風潮也有負面影響:「但它也創造了跟風的飲食文化,人們盲目追逐『新』的事物,而不計較品質優劣。」
儘管如此,曼谷依然獨樹一幟,為所有人提供各適其適的餐飲選擇,同時憑藉本身的獨特優勢,與香港、新加坡及東京等其他亞洲重要城市並駕齊驅。
香港餐飲集團Pirata Group最近以意式餐館Cento 進軍曼谷,集團的聯合創辦人及主席Manuel Palacio認為:「曼谷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從平易近人和世界級餐飲之間取得平衡。」他表示自己曾研究全球 各大美食之都,最後決定以泰國首都作為拓展集團餐廳版圖的海外據點。
他說:「論到城市的活力和精彩程度,我認為只有墨西哥城及馬德里可以跟曼谷比肩。你可能前一晚在米芝蓮星級餐廳品嚐20道菜盛宴,翌日卻身處街邊小食檔享用一碗地道的金麵(khao soi)。這樣獨特的餐飲體驗,舉世難尋。」
餐廳Haawm的主廚Eitharong補充說:「無論現在或將來,曼谷永遠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美食城市。這裡有數之不盡的食材讓廚師放膽嘗試,還有難能可貴的社區支援及為社會各階層人士烹調美食的平台。在這裡,你無需獎項加持也能成就一番事業,可單純為喜愛烹飪而為之,但若是你想追逐榮譽,機會同樣不勝枚舉。」
隨著曼谷餐飲業不斷演變,挑戰依然存在。面對經濟困難及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唯有意志最堅定、最具創新精神的人方能屹立不倒。Palacio說:「生存之道在於堅持專注且敢於創新,並在自己與眾不同之處加倍努力。」
無論放諸庶民階層還是上流社會,曼谷都擁有大量人才、豐富的創造力和對美食永不滿足的欲望,因而讓其保持著發展優勢。真正的成就往往源於截然不同卻最終相輔相成的力量,而曼谷的餐飲業,正是完美展現這種精神的最佳寫照。
泰國料理通常同枱共享,不妨多點幾道菜一起品嚐。
多數菜餚都不用筷子,而是用叉將食物推入湯匙,再以湯匙進食。
傳統泰國菜講究甜、酸、鹹、辣之間的平衡。
按自己的食量取用米飯,避免浪費。
學習泰國人的樂天個性,享受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