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位於北京歷史中心筆直的前門大街,彷彿走進了主題文化村。鋪砌整齊的石板路光滑如新,閃閃發亮的電車軌有綠樹遮蔭,在路中央一直延伸。街道兩旁排列著清代建築,灰色磚牆和朱紅柱樑保存完好,瑰麗堂皇,看起來猶如簇新落成。
Credit: Geng Kunpeng/Getty Images
Credit: Daifawel
Credit: DuKai photographer/Getty Images
在這些恢宏建築內,燈火通明的商舖與食肆進駐其 中,售賣著各式各樣的中式小吃、茶葉、藥物及紀念品等。部分商店的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包括15世紀創立的便宜坊烤鴨店、超過200年的老藥店長春堂,以及屹立接近一世紀的清真回民甜品店錦芳小吃。四周遊人熙來攘往,紛紛在這個儼如電影場景的熱點打卡留念,畢竟這裡曾是直通昔日皇城重地的主要商業大道。
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非為滿足味蕾或瘋狂血拼,而是要感受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史韻。這條去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的軸線,是中國皇城設計及都市規劃的不朽傑作。中軸線連接古都南北,貫通北京多個矚目地標,見證超過700年的悠悠歲月。
中軸線北端始於13世紀建成的鐘鼓樓,兩座樓上的晨鐘暮鼓,昔日承擔著為全城報時的功用。軸線隨後延伸7.8公里至南端的永定門和天壇,後者是建於15世紀的世界文化遺產,其多層的圓錐形建築乃古代祭天之用,旨為祈求五谷豐收。
Credit: Yestock/Getty Images
Credit: Natalia Garidueva/Getty Images
Credit: Sanga Park/Getty Images
軸線起訖兩端的中間有景山公園,是一座由挖掘紫禁城護城河泥土堆建而成的御庭園。紫禁城建於1420年,1925年易名為故宮博物院,也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此外,路上還有自17世紀建成後已大幅擴建的天安門廣場,以及通往北京內城的正陽門等重要地標。
中軸線之所以非同凡響,全因它是既活生生而又不斷演變的文化遺跡。自元朝(1271至1368年)奠基以來,已歷經明 (1368至1644年)、清 (1636至1912年) 兩代調整,至今仍不綴發展,可說集不同朝代及建築風格之大成,展現了中國宮廷思想,都城規劃主張中正對稱的格局,有助建立社會秩序與和諧。中軸建築包括宮殿、城門、御苑和祭壇,也不乏現代博物館及公共建設,一切均沿襲建築師定下的對稱原則。
Credit: Yestock/Getty Images
Credit: Jon Hicks/Getty Images
Credit: Yestock/Getty Images
當中不少設計理念,是源自成書於公元前300年的古籍《考工記》。這套世上最早的工藝技術文獻,內容涵蓋化學、科技和城市規劃等範疇。北京中軸線從規模、比例到設計連貫性方面均獨步全球,迄今仍是亞洲其他國都規劃的參考藍 圖。
你可以視乎體力,選擇徒步、騎單車或乘車探遊中軸線。我們選了單車遊,這方式既省氣力又具彈性,能夠覆蓋中軸線上大部分景區,更可隨你心意,隨時停下及起行。
行程從新開業的北京前門文華東方酒店 出發,它就在中軸線周邊的古老草廠胡同。我們在發思古幽情的巷弄間穿梭,探視仍有人居住的傳統四合院。酒店的42間客房經過精心修復,散落於胡同四周的四合院內,讓賓客親身細味京城風貌。置身其中,可見胡同亦遵循著相若的軸線分佈,因此更能體會中軸線不僅是著名的建築景觀,並曾經影響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這影響將來亦會繼續下去。
我們越過三里河公園,只見垂柳依依,溪水潺潺,猶如江南水鄉,只是規模較小,遊人亦稀,很難相信這片靜謐綠洲,就在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及最繁忙都會的核心腹地。公園出口距離熙攘的前門大街僅是咫尺之遙,這裡貼近軸線的中段,放眼看去,很容易便能辨明方向。
Credit: Twenty47studio/Getty Images
Credit: Elena Odareeva/Getty Images
我們眼前是正陽門,天安門廣場就在後方,再遠一點便是宏偉的紫禁城。以往到訪北京時,我們都視這些為個別景點,隨著中軸線升格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現在才明白到,原來每個地標建築組合成龐大的整體佈局,比想像的更匠心獨運。這個巧妙的大型規劃,不但歷經數個世紀的洗禮,更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