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商旅協助與支援通告中心
  • 登入/登記環宇一家
    國泰航空
    通告中心
    香港全新M+博物館8大必看亮點
    暢遊這個香港最新的藝文重鎮時,不要錯過一睹碩果僅存的霓虹燈牌,以及耗資千萬港元還原的壽司吧檯等藝術品
    Credit: Kevin Mak Courtesy of HdM
    發掘最佳票價飛往
    香港特別行政區

    經過十多年的殷切期待,千呼萬喚的M+博物館 終於盛大登場,令西九文化區從優美怡人的海濱大道晉身世界級藝術殿堂。這座亞洲首間國際級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佔地700,000平方呎,規模龐大,展品琳琅滿目,或會讓人不知這趟文化藝術之旅該從何入手。為此,我們特別嚴選博物館八個不容錯過的展區及藝術傑作,助你規劃朝聖路線圖。

    圖片:Kevin Mak Courtesy of HdM

    圖片:Kevin Mak Courtesy of HdM

    1. 欣賞城中碩果僅存的霓虹招牌

    即使你尚未進入博物館,透過正門的斗大窗戶你應該會留意到其首個「亮」點:一個個霓虹招牌。這些招牌是館方由2013年起從香港各處悉心收集得來,然後於館內鄰近正門的修復保管中心展廳展出。不妨留意展廳內的兩大動物:「森美餐廳」的趣緻牛牛及「鷄記蔴雀耍樂」的醒神公雞,兩者均勾勒出M+為保育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霓虹燈所付出的無比心血。

    圖片:Kevin Mak Courtesy of HdM Lok Cheng for M+ Museum

    2. 細味希克藏品的豐富意涵

    M+希克藏品堪稱為博物館的寶庫,系列網羅逾1,500件中國的當代藝術品,創作年份橫跨40年。所有藏品均為瑞士收藏家兼外交官烏利・希克的慷慨捐贈,讓公眾有機會在M+博物館透過作品解讀中國當代發展。當中藝術家方力鈞的油畫《1995.2》用色大膽鮮明,格外矚目。作品活現他常用的光頭男人及大自然元素,彰顯過去與現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向中國1990年代社會及經濟蛻變的本質提出詰問。另外,方力鈞為希克繪畫的彩色肖像,同樣可堪細賞。

    希克展廳的「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圖片:Kevin Mak Courtesy of HdM

    3. 一探藏身潛空間的大型藝廊

    榮獲美國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讚揚潛空間是M+建築物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這個展覽空間名副其實潛藏於場館之下,沿著該處機場快綫鐵路隧道挖掘而成,充份利用香港現有的基建設施,構築成支撐整座博物館結構的重要底座。目前,潛空間展出了由M+委託藝術家梁慧圭創作的《聲之通天繩》和其他大型裝置,當中包括由藝術家傅丹製作的《我們人民》,他按實物比例重塑美國自由神像,由約260多塊部件組成。傅丹特意把部件分拆,安排於全球不同展覽場地展出,因此這座位於M+的作品只是自由神像的一部分。

    圖片:M+ Museum

    4. 造訪耗資千萬還原的壽司吧

    2014年,位於東京新橋區的清友壽司吧面臨結業命運,店內佈置經仔細拆件,載入四個貨櫃,然後直送到香港M+館址重新組裝。《清友壽司吧》的「幕後主腦」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家具兼室內設計師倉俁史朗,從餐廳設計以至每件藝術裝置,無不流露他的精心巧思。不妨登門造訪,欣賞這位大師如何在環境的制約中巧妙地展俏皮本色,例如以亮藍與深色鋼板構成鮮明對比,至於這項「神還原」之作是否值回1,500萬港元的收購索價,還請看官自行定奪。

    東展廳的「物件.空間.互動」

    圖片:Kevin Mak Courtesy of HdM

    5. 在多媒體中心沉醉於互動光影世界

    在館內的多媒體中心,M+藏品中超過250部電影及影片統統任你點播。你可相約三五知己(以六人為上限),從橫跨不同類別的作品、表演、紀錄片,甚至藝術家訪談搜羅心儀的影片,在私人觀影間一起觀賞。互動媒體室每月均會帶來精心構思的嶄新體驗,讓你盡情投身於各式虛擬實境、數碼藝術及電子遊戲,緊貼時下的創新發展,甚至預視當代藝術的未來路向。

    圖片:M+ Museum

    6. 凝視香港變化多端的蝸居設計

    最能體現城中特有蝸居現象的藝術傑作,當數本地建築師張智強的《香港變形蝸居》。這件比例達一比一的作品,取材自張智強14歲起與父母及三名姐妹同住的344平方呎住宅單位。多年後,他因應自己各種生活需要,把這片彈丸之地徹底改建,換上全新面貌。他在作品中把24個房間合而為一,製造出供五人居住的全自動生活空間,收納架、吊床、廚房及飯廳等設施一應俱全。匠心獨運之餘,亦反映了在狹小空間生活的種種不便,或許預示著未來住宅進一步壓縮的前景。

    地下大堂展廳的「香港:此地彼方」

    圖片:M+ Museum, The Letter Writing Project by Lee Mingwei

    7. 讓魚雁往返不斷成為藝術

    台灣藝術家李明維在外婆逝世後的一年半,一直憑信寄意,寫下未有向其啟齒的千言萬語。他透過互動裝置《魚雁計畫》,向觀者傳遞這份思念之情:你可在以木材及半透明玻璃搭建的驛亭之一安坐、站著或跪下來,為自己思念的人寫信,然後由博物館代為寄出,或把信件留在原處給他人閱讀,把個人點滴串連成一份集體情感。

    南展廳的「個體‧源流‧表現」

    圖片:Dan Leung for M+ Museum, Asian field

    8. 親睹泥人人海的壯觀

    300名廣州村民在一星期內人手製作出200,000個泥人的事跡你或許有所聽聞,但只有置身現場親睹Antony Gormley的《亞洲土地》,你才能確切感受到這是一項難能可貴的壯舉。觀賞作品之際,你可想像這個作品所投放的人力物力何其龐大,所有泥人雕像由20名學生花了三星期逐一悉心安放,讓觀眾從這片泥人人海中反思集體與個人的意義,定能為你的M+之行畫上完美句號,而且更會令你欲罷不能,著手計劃下次重遊的日子。

    西展廳

     

    主頁橫幅圖片:Kevin Mak Courtesy of HdM

     

    相關故事 
    香港熱門餐廳及酒吧(2022年度精選)
    香港6月的賞心樂事
    盡情暢遊香港創意藝術及美食中心PMQ元創方的完全指南

    香港旅遊資訊

    國家 / 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語言
    廣東話, 英語
    機場代碼
    HKG
    貨幣
    HKD
    時區
    GMT +08:00
    氣候
    亞熱帶濕潤氣候
    國家 / 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時區
    GMT +08:00
    貨幣
    HKD
    機場代碼
    HKG
    語言
    廣東話, 英語
    氣候
    亞熱帶濕潤氣候
    發掘最佳票價飛往
    香港特別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