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衰畫廊的成立,從一個玩笑開始。2020年,份屬好友的Shivang Jhunjhnuwala與Alexander Glavatsky-Yeadon眼見巴塞爾藝術展 的香港站取消,在WhatsApp聊天時打趣說可另起爐灶,舉辦「F.art Basil」展覽。這句無心插柳的戲言竟驅使他們付諸實行,一起構建品牌和製作惡搞式宣傳片,話題亦開始在網上不斷炒熱。當本地傳媒也對展覽一事有所聽聞,一些公司亦陸續與他們洽談贊助事宜,兩人意識到這個玩笑有望成真。
儘管「F.art Basil」最終因疫情升溫而未能成事,創立新藝術園地的想法已在二人心中埋下種子。於是他們著手開設一家零門檻的畫廊,推廣香港藝術家的破格之作。
畫廊取名自廣東話諧音「樣衰」,已成為本地藝壇突起的調皮異軍。Jhunjhnuwala說:「我們能夠藉此向藝壇亮起一面鏡子,照見當中光怪陸離的現象,不但對本地藝術界的發展有利,人人也可在過程中察看到自己的不足,繼而成長。」
於樣衰畫廊 參展的藝術家背景迥異,卻有共同願景,便是挑戰既有常規,以及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舉例而言,畫家Riya Chandiramani的一系列粟米片盒作品,把印度教女神及西方知名品牌的標誌及吉祥物共冶一爐,諷刺社會的父權風氣。藝術家王鎮濠的陶瓷牛奶盒,呈現母牛以撩人姿勢擠奶的畫面。熱衷討論社會議題如魚翅貿易及性愛影片的街頭藝術家OBSRVR,則為樣衰畫廊創作了一系列塗鴉圖案的膠板作品、T恤及布袋。
Peter Yuill 作品《Echoes》及 《Orbital Refraction》
Credit: Elvis Chung
藝術家Patrik Wallner
Credit: Elvis Chung
樣衰畫廊的創辦人: Alexander Glavatsky-Yeadon (左) 及Shivang Jhunjhnuwala
Credit: Elvis Chung
香港藝壇向來匯聚蜚聲國際的畫廊、拍賣行及天價成交作品,本地新血要躋身其中絕非易事。樣衰畫廊選擇逆流而行,明瞭一貫的冰冷展示空間令參觀者難以陶醉,其網上宣言以「與眾共享的香港藝廊」自居,勢要構建平易近人的小天地,人人也可在這個與別不同的藝術空間,樂享前所未有的體驗。
在挑選參展藝術家時,Jhunjhnuwala及Glavatsky-Yeadon會取決於其是否擁有多重身份,作品能否體現其技巧及思想上的演進,以及他們是否具有堅毅精神,所表達的內容能否打動人心。
印度裔的Jhunjhnuwala在香港土生土長,Glavatsky-Yeadon的父母則分別來自英國及俄羅斯,二人均自認是「第三文化孩子」,即在父母本屬的文化土壤以外成長,或自孩 提時期遷往異國居住。他們對同屬「第三文化孩子」、以作品探索這主題的藝術家情有獨鍾,例如何慧恩 ( Sophia Hotung )借鑑《The New Yorker》而為《The Hong Konger》繪畫的雜誌封面,以幽默筆觸笑看城中百態,以及自己作為歐亞混血兒的經歷。
Jhunjhnuwala指出:「我們所接觸的藝術家,大多渴望分享自身故事,吸引願意前來的知音共賞,讓更多普羅大眾能夠擁抱藝術。 此外,畫廊也容許像我們這種不斷擴大的族群,透過藝術連繫起來。」
Jhunjhnuwala與Glavatsky-Yeadon今年第二個項目是Vain Projects 。Vain佔據畫廊樓上,為已闖出名堂的藝術家提供展覽平台;畫廊原定位置則繼續留給新晉的年輕人才,秉承品牌扶持後起之秀的精神。
這個全新展示空間內的藝術品或許售價更高,但從其名字觀之,反映玩味性質絲毫無減。Jhunjhnuwala笑言:「試問有甚麼比再開一間畫廊更為浮誇?」
Riya Chandiramani
Credit: Elvis Chung
Peter Yuill
Credit: Elvis Chung
Lingmuki
Credit: Elvis Chung
Riya Chandiramani
Chandiramani表示:「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曾於德國學校唸書,其後赴美完成大學課程。我現在的工作可謂集以往種種經歷之大成。」她的作品既向傳統模式的藝術借鏡,亦融會流行文化符號,並主力探討社會議題,最新的粟米片盒作品,便以審查、性別化及性別定型為焦點。
Peter Yuill
對這位生於加拿大、現時定居香港的藝術家而言,創作精細複雜的幾何畫作有如靈修過程:「當成功進入狀態,我的靈感便會自然湧現,好比接通橋樑或導管的彼端,從那處擷取創作意念。」
Lingmuki
藝名Lingmuki的林凌18歲時從南京移居香港,她稱:「置身變化急速的現今都市,大自然所賦予的靈感使深受歷史文化薰陶的我,得以跟這種生活節奏連繫。」因此,她藉著夢幻絢麗的風景畫,探究人類與大自然往往互相牴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