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為華夏文明古國的首都,北京蘊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故宮、天壇、頤和院,以及雄偉的萬里長城等,壯麗的歷史遺跡數目之多,別國難以匹敵。然而在這些必遊景點以外,北京市內星羅棋布的古老胡同巷弄,亦令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些胡同縱然是灰牆土瓦,林蔭弄巷中卻烙印了民間多姿多彩的生活面貌,如民眾圍聚下象棋、小鳥在籠內啁啾鳴唱、水果、廢料收購 及磨刀商販叫喊招徠生意。在這裡,老一輩安居於傳統的樓房內,與瞬息萬變的城市節奏可謂大相逕庭。
近年,不少胡同已改頭換面,變身為時尚咖啡室、雞尾酒吧和精品酒店,讓喜歡探險的旅客可以漫遊其中,發掘更多隱於巷內的瑰寶。
Credit: Colin Qu
Credit: Colin Qu
胡同一詞源於蒙古語「水井」的音譯,古時市民都是圍繞著水井群居。蒙古大汗忽必烈統治中國,建立元朝(1271年至1368年)期間,北京首次出現胡同文化。元朝以後,在京城四合院外的空間,便形成縱橫分佈的胡同。當今不少四合院已分拆給多戶人家居住,但在每座宅院的宏偉大門外,仍可見有石獅子鎮守,或擺放了抱鼓石作裝飾之用。
經歷數十年的歲月洗禮,北京現存的胡同大幅減少,由3,200條下跌至約300條,數量只及1949年的十分之一。幸而這些碩果僅存的歷史遺跡,目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保護。從某些角度眺望,你會發現小巷錯雜的胡同民居後方,矗立了亮麗的現代建築群,新舊城市氣息形成強烈對比。
Credit: Colin Qu
Credit: Jay Zhang
位於故宮以北的鼓樓區,是了解胡同文化的理想起點。這區以原建於1272年、高46米的鼓樓 命名,1420年才遷移至現址重建。鼓樓內共有24面鼓,數百年來一直為全市報時,直到1924年,鼓樓才停止運作。
這一帶的巷弄蜿蜒通往不同方向,登上鼓樓(及毗鄰的鐘樓)後,可以居高俯瞰四周巷子的奇妙布局,以及錯落有致的屋瓦頂,別有一番風景。
繞過迂迴曲折的小巷往東走,便會發現由清朝古老大宅改裝而成的精品酒店The Orchid (寶鈔胡同65號)。安坐於其屋頂露台餐廳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