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聳入雲的名古屋城石牆下,兩位古代戰士於淒美的櫻花樹群中一決生死。長刀擊在盔甲上,金屬碰撞的聲音在午前的空氣中迴蕩,最後,就在這座日本第四大城市的中心地段,小學生、遊客及軍事狂迷集體見證早已作古的武士之死。 隨著武士敗陣,戰事正式結束。兩位年輕戰士卻未有撒手塵寰,反而正在氣喘吁吁地呷著綠茶稍事休息。兩人小心翼翼地脫去頭盔,並整理髮髻,一班女粉絲舉起智能手機,在嬉笑聲中羞怯地索取親筆簽名。 昔日在戰場上披甲上陣的武士,大多都活在死亡陰影下,但是現今的武士則為教育和娛樂而戰,可謂與榮耀和霸業毫無關連。這兩位武士其實是名古屋款待武將隊的成員。武將隊於2009年成立,旨在推廣名古屋旅遊業,提升人們對武士文化的興趣。
Credit: Irwin Wong
武將隊現由六位武將(將軍)及四位陣笠(步兵)組成。他們平日會派兩名成員於名古屋城坐鎮表演,而周末則最少五位出動揮劍交鋒,配合舞蹈及傳統鼓樂表演助興。由於節目大受歡迎,武將隊更定期出征,在日本各地及海外巡迴演出。
武將隊負責人青木孝嗣表示︰「過去七年我們累積了一定的名氣,縱使人事幾經變動,更有其他團隊爭相仿效,但我認為始終只有武將隊最能夠呈現真實的武士面貌;我們甚至能操16世紀的日語呢!」
飾演德川家康的34歲成員倉橋岳表示︰「我想不少日本民眾欣賞表演時總會有所感觸,或許有些人與我國歷史脫節了,因此我們將過去重現在他們眼前。」 武將隊落戶名古屋並非偶然,因當地及所在的愛知縣都是武士的腹地。
長居名古屋的澳洲僑民Chris Glenn是一名忠實的武士迷,他表示︰「歷史上曾建立豐功偉績的武士,大都出生於名古屋及附近地區。現在不論你前往愛知縣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接觸到武士歷史。」 由1467年開始,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內戰頻仍。
Credit:Irwin Wong
當時各地軍閥推翻由幕府(1192至1867年),幕府將軍是日本掌握實權的軍事獨裁者﹚欽點的守護大名,並互相爭權奪位。這是日本歷史中血淋淋的一章,亦曾改編成多套經典武士電影,當中包括黑澤明的鉅作《七俠四義》。在日本最偉大的武將德川家康領導下,德川幕府終於1603年建立,結束四分五裂的混戰時代。
愛知縣農業發達,物產豐盛,同時位處貿易交匯處,可謂各路兵家必爭之地。在一眾軍閥的覬覦下,防禦軍事可謂重中之重,縣內城堡一度達3,000座之多。名古屋城由德川家康於17世紀初興建,是愛知縣最瑰麗堂皇、結構最精密的堡壘,加上名古屋城四面環水,可謂固若金湯。德川命令附近的清須市居民和廟宇神社遷到城堡周圍,未幾即發展為繁華的城下町。
倉橋表示︰「德川對我啟發良多。他向世人顯示了,只要權力運用得宜,也能造福社稷,而這亦證明武士並非只顧窮兵黷武而已;德川體現了武士為太平盛世及人民福祉奮鬥的決心。」 名古屋城至今仍是區內重心,為希望進一步窺探武士文化的人,提供一扇絕佳的窗口。精雕細琢的本丸御殿原為名古屋城建築群的一部分,現正進行修葺,只局部開放予遊客參觀(2018年將完全開放)。 武士迷同時應走訪名古屋德川美術館。館內除展出德川家的珍貴藏品外,還有從鄰近的犬山城、清須城及小牧城發掘的珍品。
Credit: Irwin Wong
小牧長久手、桶狹間及長篠之戰的古戰場均在名古屋範圍內,至於關原之戰的戰場則位處名古屋以北50公里外。當時為1600年,逾30,000名武士苦戰七小時,最後光榮地戰死沙場。 今天,日本各地城鎮仍留有武士的蹤影。其雄姿和兵器不時出現在海報、廣告牌、博物館橫幅及漫畫封面上,甚至連慶祝兒童節的商店櫥窗也能找到其身影,當地家庭會在這一天祝禱子女身體健康、活力充沛,從而發揚武士精神。
青木孝嗣道︰「許多日本人仍然以思想和身體實踐武士精神。我們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就看到人民堅忍克制的言行舉止。」
Credit: Irwin Wong
在江戶時代(1603至1867年)頒佈的武士道可謂武士操守的規範,後來更普及至日本民眾的言行,強調軍事技巧和無畏無懼的精神,同時宣揚節儉、慈悲、真誠和匡老扶幼的信息。時至今日,武士道思想依然植根於日本民風和社會價值中,而劍道、弓道及赤手空拳的柔術等古典格鬥技巧,今天亦由日本學童傳承。武士道強調團體精神多於個人主義,從而鞏固國民對家庭和社會的忠誠。
倉橋道︰「武士的軍事角色已成過去,但他們的靈魂依然長存。日本歷史不是童話故事或荷李活電影。我深信武士的專注、忠誠及文化修養,在現世依然大派用場,更可引領我們追尋更美滿的人生。」
主頁橫幅圖片: Irwin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