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與三個好友一起從台北市中心乘兩小時火車到平溪,在那裡放天燈許願,甫下車,只見一列傳統台式老建築的零食店、紀念品店與懷舊小吃攤沿著火車路軌而立,令人宛如置身1950年代的台灣,這幅美麗的構圖讓相機快門按個不停;不過,這些都比不上放天燈帶來的震撼。
平溪有不少天燈店售賣天燈,並提供墨水讓客人在天燈寫上願望,有時更可幫客人在放天燈時拍照留念。天燈由四張宣紙黏成燈籠狀,用圓形的竹條圍出底部,竹條中央再以鐵絲綑綁浸泡煤油的金紙製成。燃點金紙後,天燈便緩緩上升,當一盞盞天燈同時升起,瞬間猶如夜空中出現數以百計的閃亮星點。迷人又壯觀的景致讓我們移不開目光,天燈彷彿把我們的心願都傳達到天神處,讓人感覺踏實,至今和朋友聊起,依舊津津樂道。
平溪的天燈習俗源自清朝,當地因為位置偏遠又富庶,成為盜匪覬覦之地,村民在冬至收成過後,便需循入山林避難,直至元宵派人回家確認安全,釋放天燈向居民報平安,他們才會重返家園。後來雖已治安太平,習俗卻依然延續下來,漸漸演變成平溪最重要的文化活動。
近年平溪天燈節定於每年的元宵與中秋舉辦,雖然全年均可放天燈,但論規模當數這兩次天燈節。不過,燒盡的天燈殘骸可能會掉落山谷與河床間,造成環境污染;隨風飄盪的天燈亦可能會引發火災,而大量光線亦可能干擾夜行動物生活。雖然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會派人與觀光協會義工合作進行清理,也以獎勵方式鼓勵民眾回收天燈,不過成效始終有限,環保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輕重,實難拿捏。
本地組織「文化銀行」於去年研發出第一款環保天燈,並於今年改良推出第二版,以回收紙漿替代原本竹條與金紙,讓天燈在升空期間能完全燃燒淨盡,免卻留下殘骸和支架掉落引發火災的可能性。到平溪放天燈,絕對是浪漫、壯觀又難忘的體驗,不過因此而犧牲自然環境又令人婉息;也許目前還在集資準備量產事宜的環保天燈,能成為解決天燈環保問題的良方。
主頁橫幅圖片:SR Gar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