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或許迫使大部分千禧新世代在2022年留在家中,但在即將到臨的農曆新年假期,這股旅遊趨勢預料將恢復常態
以往在上海生活時,每逢農曆新年前後的日子,我總會留意到好幾個現象。在春節假期前夕,我的社交媒體都會湧現類型相若的照片,只見火車站和機場擠滿數以億計來自中國各地的民眾,蜂擁回鄉度歲,我便知道春運高峰期到了。另一邊廂,上海的路邊水果攤、餐廳和街市的工人,均已收拾行裝回家去,因此街頭顯得格外寧靜。這場蔚為奇觀的回鄉之旅,被形容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人類大遷徙」。
然而過去數年,情況開始出現變化。在假期前後,我從電郵不斷收到同事休假的自動回覆通知,而微信朋友圈則塞滿了好友和同事恭賀新禧的訊息——不同的是,他們並非從家鄉發佈,而是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拍下祝賀的照片和影片。
於春節出遊這個傳統,一直只是為了一家團聚,但隨著國民的預算更鬆動,加上旅遊簽證的申請更簡易,中國內地催生了一個新世代:一班力爭上游、喜好遊歷四方的中產階層。他們在中國各地轉戰工作和打拼,故有人以為他們會藉新年回鄉探親,但他們卻寧可出國。根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的統計,2019年春節期間共有631萬人次出境旅遊,較之前一年多出差不多一成三。
對上海旅遊作者汪詩原來說,原因不外乎出於便利之故。他說:「新春是和親朋好友計劃度假的最佳時機,我總是因利乘便。」他每年都趁這段日子出門,不知不覺已成為一種新的年度計劃,他過去四年便分別在澳洲多地、日本、南美洲各國和印尼過節。「只要計劃得精明,在公眾假期前後再請數天大假,便可以享受一個長達10至12天的長假期。」
Illustration: Kathleen Fu
也有較年輕的一輩,自有其出門避年的獨特理由。現年26歲、生於廣州的活動策劃人林潔瑜說:「我相信很多90後的年輕男女,特別是單身一族,如果可以選擇都寧願出門度歲。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在年三十晚團年飯等的大型聚會中,被長輩查問愛情生活時弄得尷尷尬尬。早在20來歲起,我對這些問題都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
林潔瑜和表親在2018年的農曆年假,便選擇結伴外遊,一行人到布吉島和曼谷 玩了一個多星期。遠離國內的過年氣氛,他們徜徉在海灘,體驗各種水上活動,飽嚐滋味泰國菜,過了一個充滿東南亞色彩的新年。她說:「只要我們吃過團年飯才出發,父母都不會過問。這種度歲模式最合我意,既可以在家裡共聚一堂過節,又可以到外地度過餘下的假期。」
反觀大部分經常出門的中國旅客,都依然認為農曆新年是一家團聚的節日。中國旅遊研究院 最近進行調查,超過九成的回覆者均表示會選擇與家人一起旅行。此外,携程 旅遊網亦指出,2019年的新春假期市場,網站的七成預訂顧客都是有三個或以上成員的家庭。
年輕的上海美術設計師張怡然和丈夫及四歲的兒子,正是以上調查結果的典型例子。他們一家趁去年新春假期到了大阪五天,其中鎖定在大阪灣遊船河,並到合家歡的Nifrel 互動水族館參觀。
Illustration: Kathleen Fu
她解釋其旅遊取態道:「如果要與孩子同行,日本是我們的首選。我們對大阪 情有獨鍾,因為當地有很多適合孩子的活動和配套。其實日本不少商場都有電梯,方便帶著嬰兒車的家庭訪客,亦有便利父母和幼童的貼心措施。」
「老實說,在新春出門不是最划算。我們買的機票可能較平日貴了三成;大阪街上亦到處充斥說華語的遊客。即便如此,這是一年中難得可以舉家同遊的假期。」
再來看看在海外工作的一群,他們根本沒有回鄉度歲的念頭。30來歲的客戶服務經理洪靜之說:「我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了八年,期間只有一次在新春時回鄉探望父母。我一般會在淡季才回去,父母亦可以隨時來探我。但說到過年這個大日子,他們都寧願留在家與其他親戚過年。傳統就是傳統,可能像我父母那一代和離鄉別井打工的很多民工,都仍然希望趁假期與家人團聚。這個悠久的習俗在短時間內相信不會改變吧。」
Illustration: Kathleen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