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捲起了一股草間彌生旋風,到處都可以見到她洋溢夢幻魅力的波點。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最近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展覽,帶領大家回顧這位藝術家逾70年的藝術生涯。作為M+慶祝開幕一周年的重點活動,這個大型回顧展展期由即日至2023年5月14日,勢必位列香港好去處的榜首。
是次展覽是迄今為止日本以外亞洲地區最大規模的草間彌生展覽,展出逾200件作品,涵蓋繪畫、素描、雕塑及裝置等,其中一件大型裝置更特別由M+委約創作。國泰貨運 很榮幸從日本安全運送32件珍貴的主要展品到港,協助回顧展順利舉行。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說:「談到最舉足輕重的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可謂無出其右。她一直以來創作不輟,知名度高,聲譽卓著,而且作品極具代表性,因此她一直是M+展覽名單的矚目首選。」
草間彌生常被評論家譽為藝壇先鋒,她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她不斷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奮力掙脫精神疾病、心靈創傷和執念的困擾,將之轉化為色彩繽紛的藝術品:從她年少時在二戰期間創作的繪畫,到大型波點南瓜和「無限鏡屋」,不勝枚舉。草間彌生以作品探索自己畢生迷戀的主題,包括存在的奧秘、自我和無限,以及重生的概念。
《如今你死了》1975年. 墨水、粉彩及拼貼紙本, 54.8×39.7cm
Credit: 世田谷美術館藏 © 草間彌生
《安息之沼》2014年. 塑膠彩布本, 194×194cm
Credit: 藝術家自藏, 鳴謝大田秀則畫廊、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 草間彌生
鄭道鍊說:「我們審視草間彌生藝術哲學中經常重複出現的重要主題:分別是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及生命的力量。然後按照這六個主題於西展廳及其他位置規劃不同展區,追溯她的藝術創作歷程。」他指出,中國詩詞深深影響草間彌生的作品及文章,因此,她一直渴望在中國地區舉辦規模龐大的展覽,並以此為目標。「M+是嶄新的世界級博物館,能夠在這裏展出她的作品,可謂圓滿達成她一直以來的心願。」
是次展覽或許為大眾製造了惹人艷羨的打卡良機,但M+策展團隊更希望訪客能深入了解這位多產而勇於展現自己內心世界的藝術家,領略她的卓越成就和藝術貢獻。鄭道鍊表示:「我們想訴說一位亞洲女性的故事,敘述她如何憑着堅毅不拔的精神,獨自克服社會、文化及個人障礙,創作出如此顛覆想像、令人讚歎不絕並影響深遠的作品。」
《神經的死亡》(2022)於「草間彌生:一九四 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
Credit: 鄭樂天, M+, 香港
這件由M+委約創作的大型裝置是草間彌生1976年同名裝置的延伸作品(原作英文名稱為Death of a Nerve,新作則是Death of Nerves),原作暗沉的灰黑色調則換上了鮮艷色彩。佈滿波點的長條網狀織物源於草間的經典畫作《無限的網》,並與她一直探索的無限和死亡兩大藝術主題互相連接。
《南瓜》(2022) 於「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 今」展覽現場,2022年
Credit: 鄭樂天, M+, 香港
造型飽滿逗趣,上面綴滿波點的大型南瓜雕塑可說是草間彌生的代表作,可追溯至她童年時描繪家中農園種植的南瓜的圖畫,自此她的創作便跟南瓜結下不解之緣。此次回顧展包括兩座位於M+地下大堂的全新雕塑作品。
《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年
佈滿整個房間的波點、鏡子和綴上白色圓點的黑色氣球,令人彷彿置身深邃無限的幻象空間,草間彌生透過這個沉浸式環境,為觀眾塑造了脫離現實的感官體驗。儘管這種觀賞體驗難以透過鏡頭在社交媒體真實呈現,卻無阻一眾香港網民努力嘗試。
《肖像》 2015年. 塑膠彩布本, 145.5×112cm
Credit: Amoli Foundation Ltd. 藏 ©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本人是其作品最引人入勝的藝術主題之一,而觀眾可以透過她的自畫像了解她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起伏。展覽特闢了一個獨立空間,展示這幅她在2015年創作的自畫像,恰好與她的南瓜雕塑互相呼應,畫中她的形象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呈現了她稱為「自我消融」的體驗。
《太平洋》 1960年. 油彩布本, 183×183cm
Credit: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藏 © 草間彌生
數十年來草間彌生一直對無限的概念深深著迷,更成為她的創作核心。她早期作畫善於運用無數獨立圓點的技巧,當你看著畫布上以圓點構成的圖案,似乎可以感受到當中的動感。這幅油彩布本作品的靈感來自1957年她離日赴美的航班上俯瞰太平洋的情景,當時這位年輕藝術家正期待在紐約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藝術天空。
主頁橫幅圖片:「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