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面環海,大家對於海景早已見慣亦平常。過去海旁興建了不少碼頭和防波堤,但隨著填海工程有增無減,土地不斷向海面延伸,這些碼頭和防波堤亦大多改建成馬路,海濱大道的位置亦隨著發展巨輪而變遷,變得東拼西湊,現時一切塵埃落定,長廊終於可連成一體。
香港島地勢陡峭,九龍半島則相對平坦。19世紀中葉,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當時港島區居民愛溜過海打木球,而靠岸的兩座高山,正好設立水警總部和天文台山頂基地,後者更可以人手名副其實地「懸掛」颱風信號,無須依靠登山纜車。隨著填海工程陸續展開,地勢漸漸變得平坦,但維多利亞港兩岸的距離亦因而減半。
Credit: Lionel Green/Archive Photos/Getty Images
從西向東蹓躂,會發現一路上休閒氣氛與華麗景致共冶一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尖沙咀鐘樓 ,接著是天星碼頭。以紅磚建成的鐘樓,前身是九廣鐵路的火車總站。雖然鐵路早於1910年正式通車,但這幢大樓於1915年才落成,車站則延至1916年才啟用。鐘樓除了於1941年至1945年日佔時期暫停運作外,一直忠心耿耿地為乘客報時,直至全新的跨境總站於1975年在紅磡投入服務為止。
火車總站於1978年拆卸,運輸用途雖作結,但殖民地政府認為應將原址闢作陶冶性情之旅的起點,遂在這一帶的海濱範圍興建多幢弘揚藝術文化的建築,包括粉紅瓷磚外牆上一扇窗也沒有的文化中心 、太空館 和藝術館 。後者耗資9.3億港元翻新後,將於今年稍後重新開幕。1980年代,一份政府發表的新聞稿指出,這個綜合發展區「以先進科技為本,宣告『香港乃文化沙漠』的陳腔濫調正式告終」。
(事實上,這些過時的指控依然不停出現,也許必須待西九文化區 的各項設施陸續落成後,這些指控才會煙消雲散。專門為中國戲曲表演而設的戲曲中心 ,剛於上月在區內率先開幕啟用。)
不過,在戶外隨處閒逛,穿梭於跑步客、垂釣者、水手、以FaceTime與家人遙相問候的外籍家傭、占卜師、專業攝影師和自拍達人、新娘子、清道夫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之間,才能享受散步的樂趣。維港兩岸從不吝於展露自身的魅力,尖沙咀海旁更是五光十色,毫不遜於對岸璀璨的都會景致。
2004年,此地特意發展為正式景點,以吸引旅客,因此催生了香港版「荷李活星光大道 」,為尖沙咀海濱添上閃爍星光。經過三年重建後,香港星光大道於本月重開。入夜後,全港首個海浪發電裝置將身負重任,為這個景點帶來耀目的燈光,與維港的粼粼波光互相輝映。
Credit: Pavel Gospodinov / Moment RF / Getty Images
星光大道由新世界集團斥資興建,展示一塊塊香港電影界傑出人士的手印和牌匾,表揚他們的成就。新世界集團亦投放了200億港元,把昔日的藍煙囪貨倉碼頭改建為藝術設計園地Victoria Dockside 。今年春季,新落成的香港瑰麗酒店 將隆重開幕,為此地再添姿采。
同樣在2004年,燈光與樂韻交織的「幻彩詠香江 」開始在港島海旁上空登場。無獨有偶,激光匯演和星光大道,均於沙士疫症重挫香港旅遊業的翌年面世。2005年,表演舞台遍及整個尖沙咀,晚上沿著海濱漫步,你會看到探射燈蓄勢待發,準備照亮天際。部分燈罩被栽種於旁邊的簕杜鵑蔓生纏繞,而且欣欣向榮地生長。這股異軍突起、絕處逢生的生命力,向來是香港的特色。
Credit: Suet Ting Cheung / Alamy Stock Photo / Argusphoto
六年後的2011年,政府正式宣佈紅磡海濱花園啟用,它連接梳士巴利道旁的行人天橋,貫通尖沙咀海濱長廊,此舉是香港因應錯綜複雜的地面交通(包括紅磡海底隧道)而構思出來的良策。
紅磡海濱長廊予人的感覺與尖沙咀海旁截然不同。由於遊客較少,這裡氣氛較寧靜,地方更感寬敞,景觀亦與尖沙咀有所不同,你會看到港島區褪去絢爛、萬家燈火的尋常一面。在對岸的東區走廊上,車輛閃著車尾燈,串成一列看不到盡頭的紅燈籠。
Credit: Derry Ainsworth
若想小酌一杯,不妨到香港麗晶酒店 品嚐雞尾酒。顧名思義,九龍意指「九條龍」,所以酒店大堂的設計應用風水原理,讓瑞獸擺設在日影游移間越過玻璃幕牆,乘破曉飛龍出海,入夜則潛龍在淵。但每到晚上8時,「幻彩詠香江」在夜空上演,各式射燈肆意為天際染上迷離綠光,或許會令你頓生錯覺,以為活力無窮的外星異客已征服港島。
曲終之時,人亦散去。但港島的璀璨夜景,儼如巨型百寶箱內的一顆大寶石,閃爍依然。浪潮拍岸,似乎亦希望為填海工程盡一己之力。躉船、遊艇、渡輪與舢舨在這海港上絡繹不絕,進行外人不知情並永無休止的海上事業,但在岸上閒逛的人則於此駐足片刻,凝視著這片海港。
主頁橫幅圖片:Nomads.team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