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秒,可以說怎麼樣的故事?以「水野月 」之名打響名堂的馮錫潮,便在其Instagram和YouTube頻道創作一段段分半鐘的短片,帶大家走進他的電影世界。
自2021年成立水野月以來,馮錫潮 ( 阿潮 ) 和他的團隊一直用獨有的香港視角,創作近百齣既搞笑又帶點感性的短片,其分半鐘Instagram小故事,主角就是阿潮自己,就像你和我的一個普通人,訴說著失戀、辭職等 城市人面對的社會日常,還有各式生活瑣事,例如買咖啡、買煙、「唔要膠袋」、甚至「已讀不回」。
這些雖是尋常經歷,但水野月的作品,總滲著地道港味,場景遍及大街小巷,包括大家熟悉不過的士多、茶餐廳、涼茶舖和沙灘;風格上帶點點「無厘頭」的搞笑對白,以及王家衛式的唯美影像,徹頭徹尾,就是香港地。
阿潮愛舊卻不懷舊,喜歡文藝也不否定地踎:「我的作品是在本地拍攝,是否很香港我不敢肯定,但這就是我的風格。」
Credit: Elvis Chung
Credit: Elvis Chung
Credit: Elvis Chung
相約阿潮在深水埗會面,這個現今成為了文青與草根相遇的舊區,是他成長的地方。24歲的阿潮自言是個不愛讀書的「問題少年」,喜歡看電影,最迷周星馳。到了中三輟學,依舊愛看戲,《魔戒》、超級英雄片,甚麼熱門電影都看齊,後來社工介紹他參加電影課程,老師播放了一小段《花樣年華》去講述導演的工作,引起他的好奇。
於是他找《阿飛正傳》來看,結果驚為天人:「看完很驚訝,想不到電影可以這樣拍,那時可能是叛逆期,特別感性特別多愁善感,被電影那種忐忐忑忑,曖曖昧昧的感覺所吸引。」
阿潮看畢王家衛所有電影所有訪問後,便相約朋友照版煮碗去拍片。起初只簡單用一部iPhone6,隨後買了部Olympus相機,正式展開拍攝生涯,然後把作品放上Facebook,這樣持續了一年。由於都是在模仿王家衛,身邊沒有人看好,覺得他是癡人說夢。但他從未放棄電影夢想,一邊在快餐店工作,一邊堅持每周拍一條片,而且一定兼任編導演三職,矢志自己故事自己演。數年過去,轉眼間馮錫潮化成水野月,從Facebook 到YouTube再轉戰Instagram,累積接近20萬的追蹤。
Credit: Elvis Chung
Credit: Elvis Chung
去年水野月的兩個Instagram片系列「假如我是」和「普通人VS電影人」大受歡迎,後者以拍攝手法對比出兩類人的看法,更讓views激增至350萬。
內容夠貼地兼 「低能搞笑」,阿潮承認有吸引眼球的作用:「Instagram片是盡量放肆地玩,目的就是要令觀眾意想不到,最終是希望多點人認識我們。」隨著短片大受歡迎,得到廣告商垂青,他已可全職拍片不用做兼職。
若說Instagram是他的市場推廣部,YouTube頻道才是他的真正試練場,微電影的創作讓他可在鏡頭、燈光、對白各方面有更多嘗試,大玩文藝把戲,感性獨白是其特色之一,打造港式日系小清新之作。
水野月的作品長短均配上中英文字幕,雖然水準參差,背後目標其實很遠大,就是要突破語言界限,衝出香港。「我最渴望拍攝極度文藝極度青春的作品。」問到他為何那麼堅持,「因為我甚麼也不懂,只懂拍片。」
踏入第七年,他明白電影之路並不容易。「其實我之前目標就是希望在26歲之前得到金像獎提名,明年也打算參加政府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不過拍了微電影後對自己有些懷疑,我想還需要時間 磨練,特別是劇本上,當然我還是堅持自編自導自演!」
阿潮說要不斷進步,也會聽批評的聲音。「別人說我模仿王家衛,我也一樣開心,因為至少扮得似。」有說大師都是從模仿開始,香港不會也不需要有第二個王家衛。期待另一個發光發熱,屬於這個時代的香港導演。
Credit: Elvis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