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李麗珊於滑浪風帆項目為香港摘下歷史上首面奧運金牌,全城歡慶多月,港人引以為傲,這座以海為鄰的城市更捲起了一股風帆熱潮。
隨著李麗珊贏得金牌,政府對滑浪風帆運動的資助亦水漲船高,而運動員如夫妻檔何智豪及陳慧琪亦因此受益良多。兩位先後步李麗珊後塵,於1998年至2010年代表香港出戰奧運及亞運。他們現已退役,並專心打理位於赤柱正灘的捕風一族水上活動中心,吸引不少香港人前來到此學習滑浪風帆及其他水上運動。陳慧琪說:「來這裡玩滑浪風帆的人雖然背景各異,不過都是想借這項運動放下日常俗務。至於我自己,已不像往昔比賽時一心求勝,而是致力研究如何推廣滑浪風帆。」
Credit: Calvin Sit
Credit: Calvin Sit
Credit: Calvin Sit
香港多個海灣因為地理環境成為優秀的滑浪風帆場地,而赤柱更擁有一流配套設施。不過但凡看過風帆逐浪的人士都知道,這項運動不易入門,如要作賽的話更需經歷重重考驗。何智豪的表弟及前隊員黃汝謙道:「滑浪風帆講求速度和戰術,選手必須對周遭環境、大海、水流及風向瞭如指掌,同時亦要考慮對手的戰術、天氣及地形等因素,極富挑戰性也很刺激!」
現在推廣及支援滑浪風帆的工作主要由香港奧委會負責,它早前推出「奧夢成真計劃」,協助學生及退役運動員繼續發揮所長,大部分受惠於這項計劃的學生都來自培訓海員的香港航海學校,不少更於滑浪風帆界有所成就。何智豪說:「隨著裝備及查看天氣的應用程式愈加先進,學習滑浪風帆亦較以前容易,就連六歲的小朋友都做得到,這亦有助這項運動的未來發展。」
主頁橫幅圖片:Calvin 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