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認為保齡球是一成不變的運動,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大可向經常參加保齡球聯賽的球手羅逸軒求證,他說:「我喜歡保齡球不可預測的特性,球道的油路變化(球道上的保護蠟油)是影響打球主要因素。球手必須鍛鍊出觀察力及分析力,它其實是一場心理遊戲,並非只靠蠻力。」
過去數十年,保齡球因為營運成本昂貴及未被納入奧運而日漸式微,可幸香港一直致力推廣保齡球,不時舉辦學界聯賽,令這項運動發展不俗。
Credit: Mike Pickles
Credit: Mike Pickles
Credit: Mike Pickles
十年前開始打球的鄧小燕閒時也會參加比賽,不過她大部分時間是當教練,除了教授中小學學生外,更帶領香港隊參加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好讓這項運動能發揚光大。她還指出學習打保齡球並非難事,適合任何人士:「其實只要走進保齡球場就行了。其他球手會先觀察你想不想繼續精益求精,如果看到你有志進步的話,他們便會指導你的打球姿勢及球重選擇等。保齡球是一項十分友善的運動,畢竟打球還是大夥兒一起才會開心吧。我們雖然都會盡力求勝,不過賽後還是會一起吃飯增進感情。」
羅逸軒補充:「其實保齡球是一項非常著重禮儀的運動,有些人會認為自己球技了得便態度囂張,或亂打一通等,這樣只會招來話柄。」
麥卓賢是香港保齡球隊代表,16歲便決定成為專業運動員,去年更於美國的世界保齡球錦標賽與隊友為香港奪得第一面金牌。適逢亞運即將開始,他的團隊對比賽充滿信心,更深信這項運動前景一片光明。他說:「我認為保齡球在香港的發展會愈來愈好,例如我們見到更多慈善活動以保齡球為主題,讓普羅大眾更加了解這項運動,對其發展大有裨益。」
主頁橫幅圖片: Mike Pick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