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大阪出現了第一間膠囊旅館,原意是為不能負擔或不需要傳統酒店服務的旅客,提供廉價的過夜住宿。旅客進入酒店後隨即換上日式浴衣和拖鞋,並將行李存放於細小的儲物櫃內,而簡陋的盥洗間則需共用。現在共享經濟的概念日漸抬頭,難怪這種「親密」的住宿空間愈來愈受新一代旅人歡迎。他們無不早出晚歸,樂於縮短窩在酒店客房的時間。分隔出一個個層疊式睡眠艙的膠囊旅館,遂如雨後春筍般在亞洲地區冒起。
這間走工業時尚風的膠囊酒店坐落於馬來西亞首都的吉隆坡國際機場,專為轉機旅客而設。120個膠囊艙以厚實木板分隔,備有柔軟的羽絨被和閱讀燈,並細分為女性宿舍、男性宿舍、男女混合宿舍,以及設有更寬闊並有額外枕頭的尊貴床位。入住模式跟日式膠囊旅館一樣:住客需在入口處換上拖鞋,登記入住後提取儲物櫃鑰匙和毛巾。這裡的升級服務更加考慮周全,包括贈送供住客攜帶個人物品的收納包等。至於裝飾更別具巧思,牆上懸掛了當地新銳藝術家的原創作品。住客可於等候轉機期間在Capsule Bar喝杯啤酒結識朋友,睡前更可向職員拿取耳塞和要求叫醒服務,極為細心及方便。capsulecontai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