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面前的客人沒有說話,而是慢慢地比劃著雙手,以簡單的手語點餐。接著李奇微笑點頭,然後精心炮製出兩杯香甜的南洋咖啡。客人舉起大拇指,屈曲大拇指兩下,以手語向李奇道謝。李奇再以手語回禮,客人滿足地回到座位,開始享用香氣四溢的咖啡。
李奇在位於香港旺角的餐廳「廚尊 」工作,在飲品檔負責沖製飲品。來自新加坡的社企品牌「廚尊」於今年初在香港開設同名餐廳,驟眼看來,它與一般新加坡熟食中心無異,不過其營運理念卻與眾不同:在這裡工作的絕大部分是傷健人士。李奇有聽力障礙,較難在一般咖啡店工作,但在「廚尊」,他得以一展所長,因為這裡有不少舉措,令他的工作更為得心應手。他表示:「這裡有照片及短片教導客人如何用手語點選飲品,讓我更容易明白客人所需。而且在教導顧客學習手語時,更讓我們結交成為朋友。」
Credit: Moses Ng
「廚尊」位於旺角上海街618號經過活化的戰前唐樓群二樓,共設有七個墨綠色小販檔,跟香港在1950至60年代隨處可見的街頭攤檔一樣,天花板則垂吊著昔日香港常見的紅色燈罩,再加上由本地展能畫家唐詠然繪畫的當舖、士多等壁畫,為餐廳增添不少懷舊色彩。這裡還有可闢作活動用途的騎樓,是獲保留的原來建築部分,前臨旺角熙來攘往的街頭風景。
七個攤檔各自出售一款新加坡小販美食,包括海南雞飯、叻沙、rojak南洋沙律和斑蘭蛋糕等。「廚尊」創辦人兼行政總監許承俊更特別從新加坡請來廚師,親授香港職員各種烹調技巧,並進口新加坡蝦醬、南洋咖啡豆和斑蘭葉等食材,務求在香港也能炮製出地道的獅城美食。
Credit: Moses Ng
不過,炮製新加坡菜式以饗香港食客,只是「廚尊」的營運宗旨之一,選擇在這棟活化唐樓開業,亦是因為顧及傷健人士的需要,一來唐樓有足夠空間建立無障礙環境,而地點也方便學員和同事往來。
Credit: Moses Ng
許承俊表示:「我看的是他們的能力,而不是身體上的障礙。我們這裡不是普通餐廳,其實是個培訓中心。」在新加坡營辦社企十多年,他深明能讓弱勢人士走得更遠,始終是幫助他們憑藉個人技能自力更生。「廚尊」餐廳由廚房、待客、收款和清潔等絕大部分工作崗位均由傷健同事擔當,而培訓課程亦涵蓋餐廳營運的各方面。它的最終目標是培訓出有餐飲專業技能的學員,在這裡實習後能找到相關工作,現時「廚尊」約有40位職員。更破格的是,「廚尊」的學員及職員包括不同傷健類別和年齡的人士,單是溝通就很不簡單,但許承俊看到的反倒是優勢而不是挑戰,每類傷健人士都有其可以勝任的工作,互補不足便湊合成完整的團隊。許承俊補充:「香港學員甚至比新加坡同學更積極,我感到他們都很渴望抓緊難得的機會。」
曉蒽是「廚尊」另一位職員,她因為健康問題需以輪椅代步,她在這裡工作愉快,並視之為人生一個寶貴的機會。她說:「我一直想從事辦公室工作,但未能如願,因此很高興能在這裡受訓,學習餐飲業不同範疇的工作。」雖然培訓還未結束,但是她現時在辦公室當文員,負責與供應商和批發商等單位聯絡,在餐廳的繁忙時間,她亦在收銀台幫手。
儘管「廚尊」才開業數月,但已積極開展不同的試驗計劃,例如在今年2月初,它與一街之隔的康得思酒店 合作,首創由輪椅人士擔任外送服務員,把美食直送酒店,期望能把這理念推廣至其他餐飲公司,為傷健人士製造就業機會。
Credit: Moses Ng
美食能令人感到心滿意足,而在「廚尊」,滿足的不僅是客人,還有職員,甚至是社區。正如曉蒽所言:「在這裡不但學到新的知識,也讓我更有信心與人溝通。但讓我最開心的,還是可以跟其他背景相似的朋友做同事。在這裡,我不會覺得只有自己與別不同而感到自卑,就算偶然因工作繁忙而感到有壓力,這股推動力也能使我堅持下去。」
旺角上海街618號2樓「廚尊」餐廳; +852 2561 2633
主頁橫幅圖片:Moses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