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6日早上大約6點30分,國泰航空CX889號班機成為降落全新香港國際機場 的首班商業客機。雖然航班準時,但其實是遲了一年。
其實當局早有計劃將擁擠的啟德機場搬遷,並將之作為1997年7月1日英國把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國的其中一個重要項目,但是很多大型基建工程往往未能如期竣工,需要延期才能完成。
新機場延期完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個項目的規模實在非常龐大。首先,需將大嶼山北岸對開赤鱲角島(機場亦因此得名)上三平方公里,高達100米的山丘夷平,直至只剩高出海面七米為止。另一個較小的島嶼欖洲,則被九平方公里的填海土地包圍。這時,為興建機場及其他往來機場與市區交通網絡(機場與市區相距約30公里)而填海的土地,已將香港的整體土地面積增加了百分之一。
香港藉著這個計劃表明有意於未來成為交通樞紐的雄心壯志。來自亞洲各地的旅客對乘搭飛機的需求急速增長,而香港佔有地利,全球有過半數人口只需少於五小時的飛行時間,就可抵達。
然而啟德機場位處市區,只得一條跑道,發展空間有限。此外,飛機降落時在九龍城低空掠過,雖然蔚為奇觀,但發出的噪音卻為附近的34萬居民帶來極大滋擾。若要進一步發展,就要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早於1974年,香港政府就已打算興建新機場。
到了1989年,當時的港督衛奕信爵士終於批准這個計劃。一眾顧問認為,新機場可於1998年投入服務,但香港立法局則將這日期推前一年,希望於主權移交前落成新機場。北京則對這規模異常宏大,造價達1,550億港元的工程愈來愈關注,最終新機場無可避免需延期落成,中、英雙方亦於1991年就新機場的興建工程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1998年7月1日,氣派不凡的新機場由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主持開幕儀式,成為首位飛離新機場的乘客。八小時後,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降落,克林頓總統亦成為了首位抵達新機場的乘客。
Credit: Mike Clarke/AFP/Getty Images
儀式和慶典過後,工作人員就要以極為迅速的方式,將所有器材從只有一條跑道的啟德機場移走,搬到這座由Foster+ Partners建築事務所設計,擁有拱形玻璃屋頂及雙跑道的新機場內,並馬上投入服務。
就在7月5日午夜前,最後一班離港航機(國泰航空前往倫敦的客機)從啟德機場起飛,以及最後一班抵港航機(港龍航空由重慶抵達的航班)降落後不久,一隊逾1,100輛汽車組成的車隊載著各種設備,駛上九龍多條經已封鎖的街道,準備迎接明早第一班降落的飛機。此外,還有14艘駁船運載其它流動器材,至於其他後勤所需的物料用品,則由31架飛機運送。
翌日早上6時27分,自紐約飛抵香港的國泰航空CX889班機成為首班降落新機場的商業客機。
赤鱲角機場啟用後的19年來,不論是國泰航空,還是香港都因此而受惠。隨著亞洲及穿梭亞洲區內的旅客對航空服務的需求大增,機場已動工興建第三條跑道。1999年年底,新機場運作一整年後已服務近2,900萬位乘客,到了2016年,數字增至7,000萬,這個數字未來還會繼續增長。
航空業組織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估計,到了2030年,香港國際機場每年需要額外服務多3,000萬位乘客,總數增至1.02億人。此外貨運量將由400萬噸倍增至800萬噸。
除了新跑道外,機場還會興建新的乘客大堂,由現時二號客運大樓的櫃檯提供延伸服務,並以自動行人道及高速行李運輸系統與二號客運大樓連接。第三條跑道跟現存的兩條跑道一樣,以填海方式興建,並由逾13公里長的海堤保護,新跑道令機場整體面積增加650公頃。
這是另一項重大的工程,將會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地位。
主頁橫幅圖片:View Pictures/UIG/Getty Images